简体中文中国 English,United StatesEnglish UKUK FranceFrance DeutschlandDeutschland

海工装备制造 星星之火已具燎原之势 —— 文章正文2015-12-21

       放眼全球,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共识。

  作为广东海洋经济的重要平台,珠海担当重任。伴随国家南海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今年以来,珠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频频传出捷报,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5月初实现投产、巨涛海工造出我国首个国际深海装备产品、全球首台双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成功动车……

  以西部为主阵地,珠海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目前已形成钢管制造、海油开发、深海水下装备制造、港口机械制造、海洋工程船舶制造、船用中速机、低速机制造、润滑油制造、化工塑料制造、成品油制造等产业集群,从高栏港经济区由南向北延伸至斗门富山工业园,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在这个产业链中,以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船舶制造和以珠海巨涛海洋石油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深海水下装备制造,是最早一批落户珠海的企业。从单纯代工到总承包商,从低研发投入到努力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从国内市场到跻身国际第一梯队,它们的发展见证并推动了珠海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壮大。

  在观察人士看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加速建设、珠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稳步推进,正为珠海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崔汝枝

  在高栏港经济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区内,占地近80个标准足球场的巨涛制造基地气势恢宏。基地上停放着准备交付的油气处理系统、海底管汇集成系统、FPSO(浮式储油卸油装置)模块,管网密布,均是国际油气处理、海工装备领域的尖端产品。

  而在珠海西部的另一端,太平洋粤新同样强势,自2011年建厂以来,这家公司已成功交付31艘工程船,仅去年产量就达到10艘,客户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目前公司正全力建设二期项目,预计年底竣工,二期投产后,产能将提升30%。

  “珠海造”海工产品抢占全球市场

  在海洋开发工程船方面,挪威、新加坡等国家一直是国际造船水平的标杆,太平洋粤新生产的海洋工程船、平台供应船产品占新加坡、马来西亚约50%的市场份额。

  在斗门富山工业园的海岸线上,停泊着一艘总长71.5米,宽16.6米,总造价1.5亿元的海洋工程船。该船将用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起锚、抛锚、拖带及物料供给。再过2个月,它将交付给新加坡POSH工程船公司,为珠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再次注入动力。

  这艘“巨无霸”,由目前珠海最大的船舶装备制造企业—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这家公司总投资约2亿元,是富山工业园挂牌后投产的第一个大型产业项目,主要从事海洋工程辅助船舶的研发与建造、生产制造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大马力消拖两用拖轮以及承接船舶维修等业务。

  自2011年建厂以来,太平洋粤新公司已成功交付31艘工程船,仅去年产量就达到10艘,客户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中东、东南亚等地区。

  “10艘的任务量已经是我们的满负荷生产量了。”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世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已接到了15艘新船订单,全年生产计划趋近饱和。

  实际上,在海洋开发工程船方面,挪威、新加坡等国家一直是国际造船水平的标杆,而韩国、泰国、中国等国家凭借优良的制造技术以及相对占优的成本优势而逐渐成为后起之秀。黄世伟透露,在海洋工程船、平台供应船方面,太平洋粤新的产品占新加坡、马来西亚约50%的市场份额。

  他介绍,太平洋粤新已交付的海洋工程辅助船舶、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大马力消拖两用拖轮上是国内同行业的领先产品。

  而位于高栏港经济区的巨涛海工同样实力不俗,珠海巨涛海洋石油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唐晖介绍,目前巨涛的海上设备模块和水下设备模块已成功打入一线市场,成为全球深海油田开发巨头的重要供应商。

  制造水平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从2011年起,巨涛通过引进与自主创新,逐步将制造水平提升至国际一流。随后巨涛与FMC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被收录入全球海洋油气开采巨头的供应商名单。

  驱车沿着珠海大道一路向西前行,进入延长线后便来到高栏港经济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区。园区内,巨涛的制造基地格外醒目,即将交付的油气处理系统、海底管汇集成系统、FPSO(浮式储油卸油装置)模块,在海岸线上静待“出海”。

  2006年,总部设于深圳的巨涛进入珠海,拓展成为石油天然气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专业服务的综合提供商,成为高栏港经济区引进的首家海工装备制造企业。

  “布局珠海是公司向深海开发装备制造领域进军的开端。”唐晖告诉记者,作为沿海经济特区,珠海有良好的海岸线,土地发展空间相对充足,海洋工程装备被市委、市政府作为重点行业打造,与公司的发展策略很吻合。

  随着国家南海战略全面铺开,引进巨涛海工对于服务国家战略意义非凡。同时,随着浅海勘探不断接近饱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正不断向深水拓展,珠海制造基地的建立,也拉开了巨涛进军深海开发领域序幕。

  此前,国际市场上的深海开发装备制造领域一直被几大海洋油气开采巨头垄断,核心技术也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上,中国需要的海工装备几乎全靠进口。从2011年起,巨涛通过引进与自主创新,逐步将制造水平提升至国际一流。随后巨涛与美国FMC(全球最大的深水石油天然气装备供应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被收录入全球海洋油气开采巨头的供应商名单。

  紧接着,巨涛又参与FMC承包的雪佛龙在澳大利亚西部的深海天然气开采项目,并于上月交付八套水下井口设备模块。这八套设备由美国FMC科技公司设计、巨涛公司承造,将用于澳大利亚西海岸深海水下天然气的开采,属于最核心的部分。这也是我国首个国际深海装备产品,它的成功交付标志着巨涛公司制造水平达到国际第一梯队。在完成产品交付后,巨涛公司便着手为阿根廷一家大型炼油厂提供海工模块产品。

  “我们每一年都有3项左右的技术申请专利,包括水下焊接、油气污水、化合物质处理等方面。”唐晖告诉记者,作为研发生产联动,位于深圳的巨涛总部成立研发部,全部为珠海巨涛公司提供研发服务,而珠海方面同时配套60名工程设计师。

  通过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巨涛选择了海底装备作为自己的战略产品,不断提升制造水平,逐渐打破深海开发的国际市场垄断局面。如今,巨涛公司已与全球FPSO巨头SBM公司、MODEC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迈出了国内海工产品进入深海领域的重要步伐。

  唐晖的观点得到了黄世伟的认同,在黄世伟看来,优质的造船技术是公司产品打入国际一线市场的重要原因。“投产以来我们交付客户30艘工程船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大问题。”公司采用大功率船舶动力定位与控制系统、船用大型齿轮箱及推进系统、海水淡化设备-反渗透海水制淡装置、DP2(动力定位系统)、ACON(综合报警系统)等高端技术系统,均已达到国际一线水平。

  龙头项目逆市布局拓产扩能

  尽管海工装备制造业领域处于低迷期,但太平洋粤新、巨涛等正提前布局、逆势拓产扩能,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今年初,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启动,总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接近1亿元。目前基建工程已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实现投产。届时,太平洋粤新每年可以多造5艘船,年产值增加30%,达到13亿元。

  事实上,近两年间国际油价持续在低位震荡,国际海洋油气开发巨头纷纷推迟勘探开采计划,为海工装备制造业领域带来了不小冲击。“在国内有些船厂甚至出现了客户弃船毁约的情形。”黄世伟指出,国际市场的低迷同时引起了国内行业生态的恶化,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

  即便如此,业界仍然对未来海工市场看好。“单单墨西哥湾就有3600多个钻井平台了,目前,南海上还是空白。”珠海派傲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胜认为,未来海工市场设备投资方面仍然巨大,随着南海战略的施行,以及国际油价复苏,海工装备市场将继续迎来火热期,水下设备市场,包括水下管汇、立管、出油管等,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未来发展潜力十分明显。

  “行业的低迷同时也是行业的机遇。”在黄世伟看来,行业低迷对小企业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对有实力、能维持发展的企业倒是不错的机遇。因为国际油价不会持续走低,市场会重新兴旺起来。待市场重新走高,太平洋粤新的提前布局、逆势拓产扩能将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巨涛海工同样强势,去年完成三期建设投产后,公司随即密锣紧鼓地进行四期建设,增建龙门吊场地等基地,总占地2万平方米,预计今年10月建设完工。巨涛还再次增加7万平方米土地储量,用于公司五期发展。

  “预计未来2至3年,全球海工市场会逐渐恢复。”唐晖认为,作为重要的能源产品,深海油气勘探开采将在未来2至3年内重新走上市场正常轨道。届时将带旺整个海工装备市场。

  行家对话

  预测海工市场

  3年内复苏

  黄世伟

  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唐晖

  珠海巨涛海洋石油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余天亮

  瓦锡兰玉柴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胜

  珠海派傲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南方日报: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影响,目前全球海工装备制造市场整体低迷,这个低迷期将持续多久?企业方面有何准备?

  唐晖:目前由于油价下降等原因,国际海洋油气开发巨头推迟了开发的步伐,但作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油气价格会重新走高,预计2至3年内市场会慢慢复苏。对此,公司早期已做好了计划,做了2年的市场准备。比如为阿根廷的大型炼油厂承造项目,以及给国内一些海工企业承造项目。

  余天亮:目前国家政策红利带来的市场结构性需求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对港口、船运等海上产业有巨大的利好作用。瓦锡兰中速机的订单分别来自中远集装箱、武昌船厂、广新船厂等。3月我们和中远集装箱、沪东大中华一共签下了20台发动机的订单,这是我们近期对生产集装箱发电基础配套的突破。公司去年处在打基础阶段,而今年开始,公司完善了每个生产环节,打通了所有的流程。

  南方日报:在经济新常态下,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仍需吸纳一批新鲜血液进行补链强链。珠海需加强哪一方面的配套?政府部门应如何发力?

  唐晖:就目前而言,原材料供应是珠海所有具备的。深海开发设备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我们一直是按着国际的标准来设定原材料,如钢材的使用标准,质量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这些方面珠海及周边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供应环境。

  此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需要大量的机械加工配套,珠海在此也是欠缺的。很多时候,我们产品需要一部分的机械加工外包服务,但遗憾的是,在珠海及周边地区很难找到合适的配套服务。

  王胜:我们最需要的是人才引进,我们是做海工设计外包的,需要高端的设计人才(预计300人),希望政府部门在人才引进方面做好充分的支持。

  黄世伟:全球航运需求减弱,航运市场遭遇重创,甚至引发了国内船企之间的恶劣竞争,国家先后出台过相关政府如《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年-2015年)》、《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实施方案》等,主要鼓励具有远洋和沿海经营资格的中国籍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有利于新船的制造。但同时,政府层面应制定出台行业标准,对于行业给予充分的引导。

  产业扫描

  珠海海工代表国内尖端

  须瞄准国际核心技术

  走访珠海西部地区,从高栏港经济区沿着海岸线自南向北延伸至斗门富山工业园,以三一重工、中海油等系列龙头项目为代表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不断壮大。

  珠海海工装备制造起步于2006年,经过近10年发展,已初步形成钢管制造、海油开发、深海水下装备制造、港口机械制造、海洋工程船舶制造、船用中速机、低速机制造、润滑油制造、化工塑料制造、成品油制造等产业集群,成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玉柴船动、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一期等大项目已相继投产;太平洋粤新的海洋开发工程船、巨涛海工的深海开发设备、太阳鸟的超级游艇等产品市场不断开拓。此外,太平洋粤新二期、中海油海工基地二期、中海油珠海管道制造加工基地、龙泉管道基地等一批项目正加快建设。

  诚然,珠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目前的规模还不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在业界看来,珠海所代表的是华南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尖端。

  在该领域上,珠海虽然起步偏晚,但发展迅速,抓住了世界海洋工程市场发展的机遇,承接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而这也是国内海洋工程装备业的发展缩影,起步晚,赶上欧美海洋工程制造业向亚洲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收获了成效,但仍有较长的路需要走。
        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珠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中的龙头项目大多掌握着领先全国的制造技术。但是,伴随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往深水拓展,其所要求的技术领域极为苛刻,核心开发技术仍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地区的产业巨头手上。海洋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需要加强创新研发领域的投入,加快摆脱单一的制造角色,向总服务提供商转型。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指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作为广东重点发展的产业,在包括高端钢材配套、机械加工等产业配套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家船企直言:“一艘工程船所需要的配套零部件上千种,而在珠海及其周边可以采购到的仅仅为一些五金零部件。”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5-12-21)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建立高端仪器标准,发力“中国制造2025”
下一篇:一带一路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出口带来新发展机遇

京ICP备202409039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609号
® 注册商标 © 2001-2025 北京雨润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52号 邮编:100007 电话:010-84001165 / 84002508 / 84002286 传真:010-64063037
网址:www.bbjja.com 邮箱:yrhzq@163.com QQ :502360568 网站地图     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Valid CSS!

首页 远距离带式输送机 高安全可靠性节能带式输送机 各种“高效托辊” 腔式无接触密封技术 移山填海造田工程 矿山承包交钥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