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艰难改革账 “三农”账本看小康 —— 文章正文2019-03-25
春耕时节,在四川遂宁射洪县桑树林村,村民们正为玉米覆膜。刘昌松摄(人民视觉)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从南到北,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铺展开来――
小麦产区湖北省襄阳市张家集镇,无人机轰轰掠过,10万亩高产田绿浪翻滚,“用上精量匀播技术,苗情就是好,这不,现在就分了3个蘖,亩产上千斤不成问题!”村民康旭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地下水漏斗区河北省南皮县罗张村,“大铁牛”来回奔忙,犁铧翻卷起滚滚巨浪,板结的土壤透了气。“调减耗水冬小麦,改种耐旱杂粮,以水定产,土地才越种越有劲!”农民张书德乐呵呵地讲起新种法。
全面小康是梦想,更是一把标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落进希望的田野,落到农民朋友的心坎,这个春天,乡村大地激荡追逐梦想的奋进力量。
算账――
“三农”成绩单全线飘红,牢牢稳住“基本盘”
春风劲吹,黑土地渐渐苏醒。
镜头定格在黑龙江桦川县双兴村,玉成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正谋划春耕“第一犁”:大伙认准了,今年还种绿色、有机水稻。去年合作社算账,117户股东,保底、利润加再分配,全年分了三次红,总共1210万元,社员们打心眼服气这个带头人。
一斤稻谷有多贵?当家人李玉成最操心这件事,守着黑土地,“插根筷子就发芽”,但也不是种啥都来钱。大路货卖不上价,出路在哪?提品质,无机肥换生物肥,一粒大米富含37种营养元素;降成本,小药壶变无人机,一垧地省出2000多元。连着三年,三个翻身仗,李玉成笃定这条绿色路:“有机大米好身价,一斤卖到6块钱,去年仅一单合同,就让合作社挣了200多万。”
不只是黑土地。调优调绿成为农业生产主基调。
这是问题倒逼的答案。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传统动力减弱了,新动能跟不上,大国“三农”,路该怎么走?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结构性,发力供给侧,一场全方位变革在田野里破题并向纵深推进。
――调优结构,多的调下去,少的调上来。去年全国调减非优势区水稻800多万亩、玉米400多万亩,大豆、薯类、优质饲草等短缺品种补位。田野里的“加减法”,换来产业布局的一手好牌,一批叫得响的优质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调顺体系,新型主体强起来,技术装备跟上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超过300万家,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农民兄弟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在中原粮仓,又一道难题在破解。全国小麦1/4来自河南,而企业却喊吃不饱,为啥?新时代,市场发出新呼唤:不再单单追求高产,优质成为主旋律。
“做馒头要强筋的,做饼干要弱筋的,分不清哪行?”永城市侯庄村种粮大户侯建理快人快语。去年麦季,从种到收连遭五灾,一亩地减产200斤,老侯起初心里打鼓,颗粒归仓算收入,却发现钱没少挣:1020亩优质强筋麦,全走的专用订单,每斤高两毛,一亩还多挣200多元。的确,更多农民抬头看市场,不再只顾埋头种地。
粮农增收账背后,是一条从“粮仓”到“厨房”的全产业链。在河南,一颗麦粒“吃干榨净”,变身几百种产品,全国每两个速冻水饺,有一个来自这里,每五个汤圆,有三个来自这里。粮食产能变成加工优势,稳住了粮仓、鼓起了腰包。
继续向南,红土地上也在求变。
一亩田里能长啥?“养生态虾,种绿色稻,一田双收。”摸索了18年,湖南省南县小龙虾协会会长陈明亮讲起技术门儿清,沟开多深、密度多大,都写成技术标准,发到一家一户。
“稻+虾”在南县产生化学反应:算增收账,一个产业带动3.8万户农民,一亩增收3500元。算发展账,全县40万亩稻虾,年产小龙虾8万吨,稻虾米24万吨,稻田里长出100亿元。再算生态账,虾吃昆虫、粪便还田,一条生态循环链,让农药、化肥减量50%以上,一条条河流干净起来。
放眼全国,农业不再止于耕田养殖,加快一二三产融合,一批批农产品告别“洗剪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竞相发展,田野不断集聚新动能。
因为有了新动能,田野可以“打个盹”,青山可以“喘口气”。该退的退,该减的减,农业重回生态本色,去年全国化肥、农药用量双双实现负增长,300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
小账汇成大图景。过去一年,农业农村账本全线飘红:粮食总产达到1.3万亿斤,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农民腰包更鼓,人均收入超过1.46万元;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农”发展好形势,牢牢稳住了经济社会全局的“基本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账――
瞄准突出短板,做好全面小康必答题
船至中流,尤须击楫奋进。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短板咋补,硬任务咋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地瞄准2020年时间节点,倒排时间表,再定任务书,掀起“三农”发展新热潮。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紧急的“硬任务”。
过去6年累计全国减贫8239万人,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今年将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摘帽300个左右贫困县,这是必须完成的脱贫账。
“脱贫路上不落一人,没有退路。”心印村村主任肖时行,风风火火,刚从县里跑项目回来,就一头扎进山里的果园,“还剩25户贫困户,今年计划全脱贫,山上的2100亩猕猴桃是依靠。”
小村地处武陵山深处,是湖南永顺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人多田少,山高坡陡,三年前贫困发生率高达31%。“产业找对头,脱贫有劲头。”一本扶贫台账,老肖早烂熟于心:村里成立合作社,办起加工厂,两年脱贫136人。剩下的25户,共102人,都有了产业,今年猕猴桃进入盛产期,脱贫有底气。
决胜之战,出非常之力。“打仗打要塞,攻击攻要冲。”永顺县委书记石治平说,今年县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再细化作战图:紧盯医疗、教育和住房这三大“要塞”,发展油茶、猕猴桃、莓茶等扶贫产业,出台25项具体措施,“一定管三年”。
决胜之战,用精准之策。河北康保县马鞍架村,高寒、地瘦,无霜期不足100天。村里197户人家,贫困户占到58.3%。在上级支持下,专家进村精准把脉:气温低、风沙大,种庄稼不行,却有绿色养殖的好条件。思路一变,“劣势”变“优势”,养鸡龙头企业进村,115户贫困户全部入股,“想不到,贫瘠土地能长出挣钱营生!”村支书张桂英感慨。
主攻深度贫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火力更集中,政策更精准,贫困群众从“熬日子”到“奔日子”,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汇成强大的攻坚合力。
――富裕农民,是全面小康的必答题。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瞄准这个目标,一道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在田野山乡展开。
做加法:念熟“山海经”,打好“果蔬牌”,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如今被赋予了新内涵。
“大蒜之乡”山东金乡,一斤黑蒜卖到80元!“黑蒜,其实就是普通独头蒜,经过美拉德反应,去了辛辣味,变身健康产品。”宏大食品负责人李双雷解释。不只是黑蒜,在金乡,700多个加工厂,让大蒜摆脱“原字号”,变成40余种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车间连着田间,让蒜农腰包更鼓了。去年蒜价“过山车”,小李楼村的赵汉林却很淡定:“有订单,不愁卖;上了大蒜险,能保住了本钱;套种辣椒,一亩多挣4000块。村里遍地加工厂,大多人亦农亦工亦商,成了‘三栖’农民。”
数字最有说服力。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8%,增幅连续9年跑赢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做减法:密织民生保障网,不让负担拖累腰包。
“看病负担轻了,上月刚报销2700多元,够买全家半年的粮。”云南省镇雄县安尔村,刚刚住院康复的权朝燕说。防止因病返贫,县里探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慢病有人管。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做乘法:财产性收入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更多农民有了入股分红、资产收益。
甜橙还没挂果,四川古蔺县兰花村的陈相昭就拿到了分红。村子位于赤水河畔,光热条件好,甜橙皮薄色鲜,市场看好。但从栽苗到挂果至少三年,短期收入咋办?县里创新机制,荒山荒坡入股。“80亩荒山全交给合作社,每年分红3万元,挂果后,还可参与利润分红,一年收入能超过10万元。”老陈对未来信心满满。
做除法:一系列制度不断融冰,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干活更体面、挣钱更踏实,去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长6.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江南水乡浙江桐庐,宛如一幅水墨画,溪水淙淙,一村一景,每逢节假日乡村特色民宿“一房难求”。谁曾想到,美丽乡村背后,也经历过农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窘境。芦茨村村民方木林说起过去的顺口溜:“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桐庐向农村污染“开刀”,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十一年持之以恒发力,换来绿水青山。如今,方木林当上村里的保洁员,顺口溜也有了新版本:“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更不易的是,垃圾变土肥,成了一条绿色产业链,农家土肥走进大型超市,年收益400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面全面推开,一批又一批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正朝我们快步走来。
交账――
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如期兑现庄严承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表示,现在农村人口在减少,村庄数量也在减少,但是不能减弱农村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不能减弱农村提供生态安全和生态产品的功能,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这是不折不扣的责任账。
决战贫困,“五级书记”抓脱贫,层层立下“军令状”。
“这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贵州盘州市贾西村村支书龙涛语气坚定,山村地处石漠化山区,“山高路陡石头多,种一坡才收一箩。贫困赶不走,小康就进不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油干!”50名干部“包山头”,选准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短短4年,3.1万亩刺梨,让石山变为青山,青山变为金山。
一纸纸“军令状”,直指最难啃的“硬骨头”。从“西海固”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278万名驻村干部、43.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脱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每一道工序都做扎实了,才能真正收到实效。”陕西柞水县委书记陈璇说。
为了“做扎实”,各地均使尽了解数:山东金乡县一年“三农”投入近9亿元;四川宜宾设立100亿元发展基金;福建每年新增信贷1000亿元支持乡村振兴……近5年,仅农林水支出项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就超过8万亿元。
――这是攻坚克难的改革账。
深化农村改革,瞄准关键环节,全面释放农村活力。
激活要素。确实权,颁铁证,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让土地要素活起来。
在贵州六盘水市乌蒙山腹地,“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872个农村变了样。海坪村,351亩集体荒山入股旅游公司,村民吃上旅游饭,780名村民年人均分红961元。
激活市场。玉米“价补分离”,小麦、稻谷等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理顺市场,越来越多农民看懂了这只“看不见的手”。
不种玉米种什么?一度让山西朔州农民伤脑筋。政府给补贴,搞培训,不干预,把决策权交给市场。薛 村农民王成运,“牛爱吃啥咱种啥,20亩地全种上了青贮料”,年底算账,一亩多挣出三四百元。
激活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难题,1500多万新型职业农民活跃田野,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落户田间,用上大数据、物联网,种地“活”起来,农业开始变得“会思考”。
普通西瓜长在地里,可陕西杨凌的马新世却把西瓜种“枕头”里。“‘枕头’是有机营养枕,可收集温度、湿度等数据,智能灌溉,精准施肥。一亩地700个‘枕头’,产量提高两成多,糖度增加两到三度。”说起种瓜秘诀,马新世滔滔不绝。
――这是“三农”全面发展账。
“三农”发展不是只看农业“一农”。“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本下乡不能代替老乡。系统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安徽怀远农村,人多地少,殷尚村村主任魏伟纠结:“一家几亩地,田分八九块,种着费力,投入还高,咋有高效益?”县里探索“一块田”改革,稳定一家一户承包权,互换并地,巴掌田变大田,再通过生产托管,实现“一增一减”:种地成本大大减少,农民户均年增收1300元。
农业农村部提出,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将达2000万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乡村与城市相伴而生,是紧密联结的命运共同体。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保障同步,服务同质,让城乡一起并肩前行。
“嘀嘀!”早上8时,375路公交满载早高峰的居民,驶出浙江嘉兴市王江泾镇虹阳公交枢纽站。这条开了5年的公交线,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它是全省首条镇村公交标准化线路,是嘉兴将城市公交延伸到乡村的一个里程碑。目前,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而在荣星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独居老人陈风华和数十位老人,每天吃完饭后聊聊天、锻炼身体,其乐融融。目前,桐乡市已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一个个生动的画面,绘就城乡共享的美丽底色,嘉兴进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鼓口袋也要“富脑袋”。在吉林松原农村,过去“入了秋,万事休;进了冬,万事空”。市里启动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惠民直通车、送演出下基层,让农村文化“活”起来,农闲人不闲。前郭县妙音寺村村民李平,刚扭完秧歌,满头冒汗:“村里隔三差五有活动,既锻炼身体,也能心情舒畅,生活越来越得劲。”
筑梦想家园。一系列新举措快马加鞭,到2020年,完成13万个村环境综合整治,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建成2万个国家森林乡村……
行走在今日的中国乡村,处处感受到蓬勃发展的新动能,扑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共同富裕的小康图景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9-03-25)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用技术引领市场,无心磨床紧跟时代发展
下一篇:可解释的AI与规则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