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预测分析 —— 文章正文2018-03-13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同时,《规划》提出了十个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二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三是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四是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五是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六是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七是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八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九是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十是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二)发展潜力大
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层面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在这样的环境下,智能制造的浪潮应运而生,成为产业重要的增长突破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表现卓著,成长为智能制造的前沿阵地。浙江省海宁市则是其中代表,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发展大势中已具有一定的变革基础。无论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还是人居环境方面,都体现出卓越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阿里云用人工智能开启“新制造”
为制造业提供人工智能ET(人工智能系统),让工厂的机器及制造出来的产品也具备ET大脑,通过公共云的普惠计算能力以及物联网技术方案,协助制造业智能升级。这是阿里云ET在“新制造”领域的新动向,也是2016年12月15日于惠州收官的2016广东省大数据开发者大会暨2016云栖大会广东分会的一项重磅发布议题。
目前,阿里云正在搭建中国制造2025的架构雏形,为企业提供云计算的基础平台。基于云计算为社会带来的强大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25%的生产效率提升,创造额外附加值6万亿。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业4.0新技术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提升效能的关键。
(四)制造标准体系逐渐完善
2016年8月,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特别强调的是:该规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10大重点领域,提出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要求。
二、不利因素
(一)非刚性的市场需求
尽管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广泛应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主题,但智能装备领域公司的最终业绩表现呈现较大差异。智能装备产业需要企业长期的科技投入,形成产品创新能力,并为用户所接受。科技投入会消耗企业利润,短期难以收效。产品研发成功,又将面对不确定的市场需求。这些需求通常是非刚性的,尽管智能装备替代人工是大势所趋。微观企业经营者的信心、预期通常难以摆脱宏观经济的影响,致使企业家决策顺周期而非逆周期,宏观经济影响加重,看不见的手作用有限。
每个有活力的智能装备领域的企业都在寻找、发掘需求强劲、不受周期波动影响的刚性需求。面对需求,只有少数企业会凭借综合竞争优势,脱颖而出,发展成为行业翘楚。即便如此,成功的企业同样要经历大浪淘沙始见金的过程。
(二)成本加大
为进行从普通制造向智能制造和工业4.0战略的转型升级,各公司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因此导致基础建设和设备投资较大,研发支出、人工成本等费用增长。研发和人工成本费用的上升可能引致产品利润率的降低,对行业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三)产业规模效应有待增强
目前国内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整体规模还是偏小的,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分散于央企、校企,产业的体制机制不活,企业的市场开拓力不强,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目前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对国内工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亟待增强。
(四)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国内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技术转化能力较薄弱,协同创新氛围不浓,产学研合作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开发”现象普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受制于国外,这将会使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预测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为18.6万台;2015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25.6万台;2016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33.23万台。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52万台,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1.14%,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112万台。
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3.69万台;201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为5.7万台,同比增长了55%;2015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6.6万台。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1.2万台,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52%,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2.1万台。
中国数控机床行业预测
2016年,中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25万台,同比增长5.07%;2017年1-7月,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14.1万台,同比下降0.5%。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将达到26.7万台,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47%,2022年中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将达到30.6万台。
2014年,我国数控金属成形机床(数控锻压设备)产量为47,034台,同比增长39.18%;2015年1-10月,数控金属成形机床(数控锻压设备)产量为20,039台,同比下降4.64%。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数控金属成形机床(数控锻压设备)产量将达到36,200台,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06%,2022年中国数控金属成形机床(数控锻压设备)产量将达到45,800台。
中国3D打印行业预测
2014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47.4亿元,实现翻倍式增长;2015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达到78亿元。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245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6.76%,2022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857亿元。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8-03-13)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这10个领域今年将有大动作!工程机械行业人士必看
下一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17-2018年评价结果出炉 徐工获评优秀 再次高居行业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