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机联手深加工企业解决秸秆焚烧难题 —— 文章正文2017-12-22
秸秆禁烧令早已下达,为何还会“狼烟四起”?农村劳动力缺失、农民观念陈旧、农机器具损耗大费用高,这些现实问题阻挡着秸秆问题的解决,水稻秸秆打包机的出现让秸秆收集变得容易。随后秸秆变身餐具、饲料等产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从10月中下旬开始,东北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接连“爆表”,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味儿。据测算,在焚烧秸秆高发期出现的严重污染天气中,由此产生的污染比重可达20%。焚烧秸秆竟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难道除了焚烧,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严禁之下,为什么秸秆还在烧
2013年11月,吉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通告》,几年过去了,“焚烧”仍未见绝迹。
11月1日上午,记者从长春出发行驶在长白高速公路上,沿途道路两旁的田地里散落着一个个已经打包的秸秆,但也有一条条黑色的“长龙”蜿蜒在田地间,那是焚烧过的秸秆灰烬,有的还通往远处的山林。一路上,时时会有浓烟飘散,影响着驾车人的视线。
秸秆禁烧令早已下达,为何还会“狼烟四起”?据调查,焚烧秸秆也着实是大多数农民的无奈之举。
过去,秸秆通常留作牲口草料和烧柴所用。每逢秋收,捆秸秆、晒秸秆、运秸秆、摞秸秆,成了农家必需的活计。农户庭院里满满的秸秆堆,也堆出了一户户农家的勤劳和殷实。
但随着农村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液化气、太阳能、电磁炉、电饭锅的普遍使用,屋顶的炊烟越来越少,马牛等大牲口也被小型农机具所取代。秸秆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成了“鸡肋”,大量“富余”的秸秆不好处理,往往一烧了之。
其实,通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和防控,农民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已有所增强,大部分农民已经知道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也能主动维护遵守“禁烧令”。
辉南县朝阳镇新胜村村支部书记金龙万道出了隐情――劳动力缺失是个大问题。“我们全村1000多人口,现在留守的只剩下200多人,且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有的秋收都回不来。”
在日光村,记者遇到了村民金日光正扛着一捆秸秆往家走。“以前秋收完都把秸秆在地里一把火烧掉,不烧来年不能种地,现在才知道,烧了对地一点好处都没有。”
接着他的话茬,随同采访的镇农科站站长邬永新这样“科普”:“认为秸秆灰可以增大土壤肥力是没有道理的,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使本来含有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因焚烧而丧失殆尽。秸秆焚烧的高温会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加速土壤板结,从而对土壤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向阳村32岁的村民王营说出了一部分农民的难处:“都知道禁止焚烧秸秆,但也真是没办法,现在收割的时候都是机械作业,地里的稻茬子留得太高,不烧一下明年根本没法种地。再说,收秸秆再装车运到家,就我家的3亩地我这个年纪的2个人还得干3天,别说那些家里都是老人的了,费力费时还不合算。有的农户家里不到两亩地,还是分散的,那么一点地儿,机器都没法进去打包,也就只能烧掉了。”
农机大户也有自己的苦衷。
镇农机站站长付宝凤为他们算着“账”:“想要留茬低,刀具就得紧贴庄稼根部,刀片损耗就大;低茬收割进度慢,耗时耗油,人工费用和机器磨损也不能不考虑。”
农村劳动力缺失、农民观念陈旧、农机器具损耗大费用高,这些现实问题确实存在着。缺人可以依靠合作社,观念可以慢慢转变,农机损耗可以寻求政府补贴,只要去做就会找到办法。
传统的秸秆用途是饲料和燃料,近些年,农村能源结构和养殖方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增加,秸秆数量也随之增多,出现结构性剩余。
朝阳镇党委书记王述对此深有感触:“尽管我们已经在想办法,找出路,但从全镇来看,每年将近12万吨的秸秆如何消化还是个问题。只禁不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给秸秆找到一个出口,实现秸秆的回收利用。”
环境问题专家、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学院教师李明认为:秸秆处理中的关键环节是收集,用合适的农机由特定的团体从源头把关,建立完善的收集、储运、加工产业体系,形成合理布局,把农民从“不烧咋办”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使秸秆变成生财之“物”、致富之“道”,才是解决秸秆问题的正确思路。
稻田地里升起了“朝阳”
11月2日上午,辉南县朝阳镇向阳村村头的水田地里,人头攒动,马达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五台水稻秸秆打包机正往来穿梭,撒欢作业:一排排水稻秸秆被“吞”进“肚子”里,几分钟的功夫,机箱尾部就吐出了一个个“金蛋蛋”……
村支部书记张仁伟兴奋地告诉记者:“俺们村机械化合作社这几台打包机,一台机器每天作业30多亩地,每亩地能打包秸秆1吨左右,全村共有水、旱田3600亩,24天就能全部完工。”
“打完包的这些秸秆怎么处理呢?”记者问。
“由造纸厂、热电厂统一回收,进行资源再利用,这些都是镇里帮助联系的。”说这话时,张仁伟脸上充满着成就感。
与向阳村相隔不远的长青村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在胜利绿色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80亩的水田里,7台秸秆打包机正紧张作业。
“俺们打包后也是由造纸厂以每吨340元的价格回收。等收完自己的秸秆,就把机器以每天500元的价格租给养牛厂,他们再到外地去收"黄贮"。这样每台机器又增加了二三百元收入。”合作社社长金明俊很开心。
在田间忙活着装车的村民,也同样增加了收益。
“就拿俺们村来说吧,机器操作手再加上装车工,每天得有二十个人,操作手每天工钱150元,装车工120元,近一个月的时间,能挣三四千元钱,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呢。”
正在装车的村民李长友接过话茬:“以前,明知道国家不让烧地里的秸秆,但没地方处理,就夜里偷着去烧,担惊受怕不说,经常有引起火灾的。现在村里直接把秸秆从地里收走,既环保又安全,还能打工增加收入,太好了!”
朝阳镇有耕地面积10.37万亩,其中水田5.52万亩,旱田2.65万亩,蔬菜2.2万亩。按照比率折算,全镇每年有近10万吨的秸秆。如何消化这些秸秆,镇政府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今年,我们已投资200万元,依托农机、水稻等专业合作社,购置拖拉机、秸秆打包机共26台,在向阳、长青、兴德3个村建立了秸秆回收示范点,以"政府+合作社+村收集+企业回收"的运营方式,探索综合利用专业化经营、机械化操作、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并争取逐年深入推广。”镇党委书记王述边介绍情况边描绘愿景。
愿景已部分变成了现实――
兴德村利用田间废弃的稻草,做起了草帘加工特色产业。村里草编合作社的11户社员每年光凭稻草加工草帘,就能收入近400万元。
“早些年就知道稻草用途广泛,俺们农村的暖窖、大棚、水泥路都用稻草做的草帘子遮荫、养生,镇里几年前开始宣传秸秆回收再利用,又组织村民参加草编培训班,成立了草编合作社。镇政府还帮俺申请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呢。”谈起当年的情形,合作社社长马云刚记忆犹新。
他的厂里雇了十几名工人,都是本村村民,正在干活的李文花告诉记者:“我家包了两公顷多地,农闲时没啥事,就到这来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钱,一年能多收入2万多元。以前村里村外到处是散乱的稻草堆,自打有了加工厂,大家都往这卖了。今年我家稻草就卖了将近3000元。”
村支部书记国洪义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田地能出120多捆稻草,卖到加工厂,一捆稻草能卖1.3元左右,一亩地就能多卖150多元钱,相当于增产百余斤粮食。以此计算,兴德村全村每年光卖稻草就能增收5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其实,只要能把秸秆科学利用起来,形成供需合理的循环产业链,就能变废为宝,实现农民和企业的双赢。”王述满怀信心地说。
为了严防秸秆焚烧,朝阳镇将24个村子分成不同片区,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组成巡逻队,两人一组24小时轮流值守。镇党政主要领导坚持每天巡查、督导。组建机关和各村快速扑火队26支、队员450人,配备风力灭火机34台、对讲机74部、专业扑火服25套、GPS定位仪1部、水袋4套、运输车4台以及灭火水枪、铁锹等工具共400余件,打足精神进入“临战状态”。
面对秸秆之“患”,朝阳镇主动出击寻求出路,在浓浓的烟雾中迎来了“朝阳”。
秸秆是个“宝”
除了传统的打草绳、编织门帘,秸秆还有什么用?还有多大的开发潜力?
在东辽县盛开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维忠的眼里,秸秆着实是个“大宝贝”。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郑维忠是个“科技迷”,上高中时,他就开始琢磨玉米秸秆的分解合成,几十年来,玉米秸秆一直是他手里的试验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第一个成品――用秸秆做成的餐具(水杯)诞生了!2013年,郑维忠回到家乡,和朋友共同创办了盛开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秸秆的开发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他积攒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也成了这个行业中“不是专家的专家”。
他通过将秸秆中的三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拆、三糖改性,放置在复合菌株活性体中发酵,使得原生态的秸秆变成了具有高附加值的衍生物,进而生产出产品。
他所在的云顶镇西元经济村地处丘陵地带,机器作业很困难,每年的秸秆基本都是一把火烧掉,自从他回村办厂,农民们都主动把秸秆送到他这里。
看着丢弃在地里没有人管的秸秆,郑维忠也会带着工友们收回。他说:“把秸秆叫做废弃物,太委屈它了,它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农副产品,不仅仅是秸秆,任何一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都可以再利用。”
目前,他的团队已经用收集的秸秆研发生产出了许多产品,餐具、水杯、花盆、工业托盘、墙体保温材料、板材、型材等,这些产品成本低、无甲醛、可降解,具有极高的环保价值。
郑维忠说:“我省处于黄金玉米带,可以说有多少玉米就会有多少秸秆,这么好的宝贝为什么要放在地里去焚烧呢?我省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向应该是绿色发展,重中之重就是少排放,实现负碳经济。充分利用秸秆,实现高值转化,适合国情、适合民情、适合国家发展的主题方向,秸秆完全可以成为我省绿色发展的一张名片。”
郑维忠不是在“独舞”。
在辽源还有一个和他一样把秸秆当做宝贝的人――辽源市复星防盗门有限公司董事长班越坤。
10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国家十大重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防盗门怎么会跟循环经济、秸秆联系到一起呢?
说起来也是市场给“逼”的。
在一次同俄罗斯客户谈生意的时候,对方提出防盗门要“既美观又结实”,班越坤提出可以一面做成木质一面做成铁质,客户很认同。可是用什么材料才能既符合客户的需要,做到成本低经济效益又高呢?经过反复实验,他找到了这种材料――秸秆。用秸秆配合其它材料共同生产出了“生态型板材”。而且他发现,不仅是玉米秸秆,包括玉米棒子,以及所有的废弃物,都可以经过改变性质,衍生出不同的产品。由于都是废弃物,成本低,效益高,重要的是还具有生态环保功能。
班越坤自豪地把自己称为“大自然的清洁工”,他说,所有的东西在他这里都可以吃干榨净,没有污染,没有浪费,企业现有的11条生产线如果满负荷生产,每年就可以消耗15万吨的秸秆,并且零排放。他们的产品虽然是不可降解的,但可再次回收利用,非常符合企业循环经济的理念。
老郑和老班两个人共同钟爱着一件事――废物利用。不仅仅钟情于秸秆,自然界中好多被当做“垃圾”的东西,经过他们的手都能变成宝贝。
郑维忠感慨地说:“我在秸秆开发利用的这条路上走了30多年,还会继续走下去,提高民众固废转化利用价值观念是最重要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我们当中,在未知世界里探索,在绿色产业里开拓。”
为秸秆寻找最佳出路
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国家提出“五化”,即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和原材料化。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但在实际落实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据统计,长春市秸秆实际可收集量为1052万吨,综合利用量为685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5%,尚有367万吨未利用。
实践证明,在东北把秸秆作为肥料放在田地里并不可取,冬季气温低,秸秆在地里不发酵,不酶解,不利于来年的耕种;现今的农村大牲口少,饲料消耗量不大,秸秆作为饲料的利用率也不高;传统的草绳草帘编织虽然有一定市场,但仍不足以“消耗”掉大量的秸秆。所以,从利用率和现实条件来看,原料化应该是秸秆利用的最优出路。
不论秸秆回收利用中的“五化”如何配置,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结合市场,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提升相关技术,推进秸秆的多途径、多层次利用;完善产业链条,形成“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长效机制。如此,秸秆焚烧禁而不绝的难题当会破解,秸秆这个“废物”也一定会变成农民手里“打死也不肯烧掉”的宝贝。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7-12-22)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加快发展蒲公英橡胶产业 构建橡胶产业新格局
下一篇:提升质量品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