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成果丰硕 国之重器彰显实力 —— 文章正文2017-10-20
9月28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完成了第二次试飞任务,飞行高度达到1万英尺,飞行时间是首飞飞行时间的两倍以上,试飞空域比首飞时扩大一倍。与此同时,ARJ21新支线飞机107架机在上海大场机场完成了首架次生产试飞任务。两架国产喷气客机比翼上海天空,再次彰显我国民用航空工业新成就。图为C919模型。
(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国有企业砥砺奋进,在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性、重大性和战略性作用日益突显。”作为创新骨干的中央企业,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研发任务,C919大型飞机、港珠澳大桥、复兴号高铁、蛟龙号潜水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等重大创新成果成绩骄人,振奋民心。
据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2016年研发投入超过3800亿元。61家中央企业参加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55家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目前建立的14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中央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的占80%。80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中央企业,占总数的近50%。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40家中央企业获得79个奖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
“开天辟地”创新独一无二
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实现首飞,开启中国民航新时代,“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在中国问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C3列控系统成功开发,世界上最长的沙漠戈壁高速公路建设画上句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复兴号驶出“中国速度”……这一系列“开天辟地”的成果,填补了我国的多项空白,用科技创新书写出一个个“独一无二”。
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2016年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首次与货运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也是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在四次保驾“神舟”与“天宫”对接后,升级换代后的二代产品再次护航。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进一步证明了微波雷达搜索空域大、捕获时间短、测量功能全、测量精度高等技术优势。
创新成果不仅体现在航空航天上,中国重型装备技术水平已经由跟随为主步入跟随和并跑、领跑并存的崭新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依赖国外技术进口,很多产品无法自主生产,受制于人。以国产化为目标,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铁建重工)勇担中国铁建做强做优做大工业创效板块的主力军,成功打造了掘进机、特种装备、轨道设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首台套产品上,企业自主研制开发一大批具有原创性、创新性、战略性、颠覆性的国内和全球首台套产品,如煤矿斜井双模式TBM、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全球首台护盾式掘锚机等相继问世,其中国产盾构机首次批量出口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世界、为中国填补了产业空白。
中国,织就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铁之网。IGBT,被誉为“高铁之芯”。2014年6月,由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8英寸IGBT芯片在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下线,预示着高铁拥有了第一颗“中国心”,第一片8英寸晶圆被中国科技馆永久收藏。
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成功自主开发了高速列车永磁同步牵引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的国家之一。
自主创新成为金字招牌,以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引领,国有企业的创新“领头羊”角色不断凸显,为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根基,配合“一带一路”大势,以科技创新支撑“走出去”,提升了中国制造的话语权。
“翻江倒海”彰显“中国智造”
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四分之一,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00余项,累计拥有有效专利48万余项,着重展现了中央企业依靠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经验做法,和依靠创新谋发展、谋未来取得的成绩。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其中,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2221个,内河航道总里程12.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1.21万公里。同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源源动力和强劲支撑。近年来,国有企业扎根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瞄准技术瓶颈和产业转化短板迎头赶超,相继耕耘出“海洋石油981”、智能船舶“I-Dolphin”、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批科研硕果。
一系列“翻江倒海”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央企在一批重大工程方面的努力,“中国制造”乃至“中国智造”不断激发经济崛起的优势力量。
自动化码头,是港口业发展的新趋势。建成后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将全面实现港口“智能装卸”、“零排放”和“无人码头”,不仅能有效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率,也较传统码头更为安全、高效和可靠。港区内集装箱的装卸、调运、运输等环节均采用无人工操控的自动化运作,而中建港务承建的83.3米中控塔将成为整个自动化码头运营的“指挥中枢”。从“黑箱”作业变成“阳光”作业,让原本看不见的地下作业透明化,让原本模糊的施工效果直观化,成为高质量完成洋山地基加固任务的坚实保障,从不同维度体现出“中国智造”。
而中国交建旗下振华重工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占全球市场份额80%以上。平均每隔一天半,就有一台岸桥从振华重工上海长兴岛生产基地发往世界各地。
2014年12月,国内首个自动化码头―――由常规码头升级改造的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试运营,振华重工为其提供了全套设备系统以及自动化码头装卸软件控制系统。2015年7月,振华重工与青岛港携手打造亚洲首个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借助全自动化码头系统的研发契机,振华重工还积极探索与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合作,共同研究制订全自动化码头的标准,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大国崛起的背后,是“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源源动力和强劲支撑。
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深水是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经过6年精心研究、设计和建造,我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正式建成。
“海洋石油981”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在深水钻井平台设备设计建造方面的空白。
深海载人潜水器作为人类探索深海奥秘的重要“交通工具”,可以完成诸如海底资源勘查、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铺设和管道检测等多种复杂任务。2012年6月,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深潜最大深度成功达到了7062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最大的国家,同时涌现出“潜龙”号系列AUV、“海龙”号ROV、“海马”号ROV等一大批深海探测装备。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7-10-20)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中国水处理行业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及规模预测
下一篇:世界先进风电运维船主体在大连完工